1、通过监控量测达到以下目的:1)监视围岩应力和变形情况,保证支护结构稳定、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。2)提供判断围岩和初期支护基本稳定的依据。3)通过监控量测,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,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,保证施工安全。
2、施工中采用了锚杆加固、锚喷网、钢支撑等多种加固支护方法,根据地层情况,分别采用了台阶式开挖和全断面开挖两种方式施工,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量测。
3、监测终端是一种技术装置,其作用是监测和记录某些数据的变化和信息。它能够实时地接收、处理、存储并反馈数据,从而为管理、决策和分析提供依据。监测终端具有多种应用场景,如环境检测、工业控制、交通监控、医疗监护等,可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,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。
4、施工监控量测 隧道施工没有量测信息反馈,常导致围岩松驰,塑性区扩展,给衬砌带来病害。洞室在掘进过程中,由于受到开挖面的约束,使开挖面附近的围岩不能立即释放其全部变形位移。如果这种位移全部释放再支护,围岩就会产一定的塑性变形。所以隧道施工中,围岩的监控量测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。
5、⑤对大量的量测信息,使用计算机引进计算和绘图软件进行数据现场处理和绘图,及时利用量测信息反馈来指导工程施工。确保全过程安全施工。
常用的视准线法测水平位移的观测仪器有:全站仪、光电测距仪、拉线仪。全站仪: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测量仪器,具有高度测量、角度测量、方位测量、距离测量等多种功能,广泛应用于测量工程建设(如高速公路、铁路、桥梁等)。
当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时,可使用视准线、激光准直、测边角等方法。当采用视准线法测定位移时,应符合下列规定:在视准线两端各自向外的延长线上,宜埋设检核点。
视准线法:精准测量的艺术首先,通过在基坑边缘设置一对对基准点(每对距离基坑至少三倍开挖深度,确保稳定),形成精确的直线基准。使用经纬仪,从一个点瞄准另一个点,多次测回取平均值,以此计算水平位移增量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。
用经纬仪监测基坑桩顶水平位移可以用:视准线法 视准线法:两端设置基准点,建立一条基准线,直接用钢尺读出每个点的偏移量。这个方法简单易行,并且效果很好。就是对通视条件要求比较高。其他可以用小角度法,极坐标法。
视准线法是一种用于测量远处物体高度或距离的方法,其观测原理如下:观测者在水平地面上站立,通过视觉准线观测远处的物体。观测者通过调整视线的角度,使其与水平面平行,即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度。观测者测量自己与物体之间的距离(即观测者到物体底部的距离),并记录下来。
坡顶水平位移是指基坑坡顶的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情况,主要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监测,可采用视准线法、小角法、极坐标法进行监测。坡顶竖向位移就是坡顶的垂直方向的位移情况,说白了就是沉降,可采用几何水准方法进行测量。
结果表明,采用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简单、快速、准确地得到深基坑沉降变形状况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,并对下一次沉降量进行预报。
基坑监测的处理过程也可以分为以下过程: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 测点布置 监测方法、主要仪器及精度要求监测频度 监控报警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。
数据的选择和采样 兼顾数据的代表性、普遍性及有效性,对系统采集到的 17 个工程共 356 个测斜管的监测数据汇总,剔除其中有效数据量小于 26 天和明显无数据规律的测斜管数据,以余下的 193 孔共 11811 天次测斜管数据为供数据挖掘的样本数据。见表 1 所示。
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包括:工程概况。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。监测目的和依据。监测内容及项目。基准点、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。监测方法及精度。监测期和监测频率。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。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。监测人员的配备。
1、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包括:工程概况。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。监测目的和依据。监测内容及项目。基准点、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。监测方法及精度。监测期和监测频率。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。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。监测人员的配备。
2、根据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》(GB 50021—2001) (2009年版)第1 4条,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开挖支护的施工设计确定,并应包括:①支护结构的变形;②基坑周边的地面变形;③邻近工程和地下设施的变形;④地下水位;⑤渗漏、冒水、冲刷、管涌等情况。
3、基坑工程监测方案,应根据场地条件和开挖支护的施工设计确定,并应包括下列内容:支护结构的变形;基坑周边的地面变形;邻近工程和地下设施的变形;地下水位;渗漏、冒水、冲刷、管涌等情况。桩、墙内力;锚杆拉力;支撑轴力;立柱变形;土体分层竖向位移;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等。
4、倾斜监测 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,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、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。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,选用投点法、水平角法、前方交会法、正垂线法、差异沉降法等。
5、水平位移监测,采用GNSS在线监测仪或激光测距仪完成地表变形监测数据的采发。竖向位移监测,采用激光测距仪、水准仪完成地表竖向位移变形监测数据的采发。深部位移监测,采用深部位移监测仪完成深部位移变形监测数据的采发,包括变形初期的小位移以及中后期的大位移变形。
6、深基坑监测应由有专门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,此方案应经专家组论证通过有效。监测方案应包含检测项目、布置测点、观测精度、观测频率、临界状态报警等等。
内锚杆锚固段位于淤泥质夹砂层,锚固力小,锚固作用小,类似于排桩的悬臂结构,且所需锚固范围较大,对周边地基影响较大。(3)地下连续墙造价高,且施工复杂。故推荐选用顶部2m放坡开挖加排桩加内支撑进行支护,采用该支护结构,需对基坑土体的水平位移控制严格。
因此,必须加强观测,出现问题,立即按深基坑支护的应急准备预案进行救险施工,根据土层位移的时空效应,及时掌握土体变形特性、边坡的稳定状态和支护效果,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,预防边坡失稳和周围建筑沉降等事故发生。
深基坑开挖后破除支护桩头后做的垫层作用是,主要起隔离梁筋与土壤的作用,且有垫层的话,建筑物对大地的压强也可以分散。
有mv=(m+M)V,其中m与v为重锤的质量和其碰撞前的速度,M为桩的质量,V为重锤和桩在碰撞后的共同速度。重锤与桩共同运动。它们共同的质量为m+M,初速度为V,所遇到的土壤阻力比其重力大很多,重力可忽略。利用碰撞后重锤与桩的剩余动能,使它们克服土壤的阻力作功而进入土层。
①杂填土:厚2~5m;②淤泥:厚5~0m;③粉质粘土:厚0~0m。3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呈凸型,开挖深度4m,基坑开挖地层主要为软弱土、高压塑性、力学性质差,邻近有建筑物、城市道路、地下管道等,场地不具备放坡条件。
此外土方开挖进度要与凿桩头速度一致,桩头不能耸立过高以免危及施工人员。要经常测量和校核基坑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,避免超挖和欠挖的现象放生。
非工作帮上的浮石,安全平台积聚的岩土,如影响深部安全作业时,应及时清理,暴雨、冰冻之后,要及时检查清扫。采场边坡出现滑坡征兆时,应及时监测和加强预报工作,尽可能采取锚杆、锚索,防滑桩等加固措施,预防滑坡,当预防不了时,应根据预报及时将人员、设备撤离。
α 坚硬岩石 50―150 3―5 中硬岩石 150―250 5―8 软岩石 250―350 8―0 (三)在特殊建(构)筑物附近、爆破条件复杂和爆破震动对边坡稳定有影响的地区进行爆破时,必须进行爆破地震效应的监测或试验,以确定被保护物的安全性。
【答案】:A 露天煤矿应当进行专门边坡工程、地质勘探工程和稳定性分析评价。应当定期巡视采场及排土场边坡,发现有滑坡征兆时,必须设明显标志牌对设有运输道路、采运机械和重要设施边坡,必须及时采取安全措施。
【答案】:B 安全平台用作缓冲和阻截滑落的岩石,同时还用作减缓最终帮坡角,以保证最终边帮的稳定性和下部水平的工作安全。安全平台的宽度一般为2/3~1个台阶高度。在矿山开采寿命的末期,有时将安全平台的宽度减小到台阶高度的1/3左右,且不小于3m。
第十三条 露天煤矿必须及时填绘反映实际情况的下列图纸:(一)地形地质图。(二)工程地质平面图、断面图,综合水文地质平面图。(三)采剥工程平面图、断面图。(四)排土工程平面图。(五)运输系统图。(六)输配电系统图。(七)通信系统图。(八)防排水系统及排水设备布置图。
边坡的稳定性 露天开挖时,岩石的天然平衡状态将被破坏,露天的边帮及露天内各台阶能否保持稳定,是露天煤矿能否安全、高效生产的核心。经调查了解,迄今为止,中国几乎所有露天煤矿的边坡和排土场,都曾经出现过多次滑坡,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。